第138章 雪与雪晴的故事
二零零八年二月,北京的初雪突如其来的降临,雪对于北方而言不算是多么罕见,但也可以说得上是奢侈。不知为何,张成对于雪而言总有一股特别的感情,这份感情源自于雪的那份高洁,源自于雪的那份凄凉,源自于张成骨子里的那份文人气质。十五年前,在张成的第一篇散文说雪中张成这样说,不知为何,我对于雪总是有一股特殊的情感,每次说要雪来的时候,我总是独自一人站在窗前,静静的等待,等待雪来,雪来的那一刻,心情大好,深处的阴霾,不管隐藏多久,皆一扫而空。 十五年前,一阙如梦令,也许更能体会出那份对雪的挚爱,今日风花如梦,应是徐郎惊醒,不知为何人,扰去浮光残影。冬景,冬景,缘何白玉凝冰?张成眼中,雪是那样的美好,又是那样的短暂。宋代大文豪陆放翁曾把雪比做白玉,白玉般的纯洁,白玉般的美好。张成一直静静的等雪,盼雪,直到雪来,却不敢用任何的文字写雪,因为任何溢美之词,都是对这雪的亵渎。冬景无雪莫言景,雪来春夏秋景行。没有雪,那么冬天的景色就不叫景色,雪一旦来临,春夏秋三季的景色都无法与冬天的景色比拟,因为雪是冬天的象征,是冬天的特色。不过再美好的雪,都是那样的易逝,正如再美好的烟花,也只能存在一瞬之间,白玉凝冰,当时多么期望,如今就有多么失望。那一年张成只有八岁,虽然那是的张成在文坛已经算是声名赫赫,但是对于词,对于散文这两种文体还是略显生疏,略显稚嫩,张成以写诗歌小说杂文起家,后来才对散文诗词有所涉略,不过后来张成在诗词上造诣最深,成就最高,被称为一代词宗,后来改成一代文宗。 十七年前,张凤刚刚出生,六岁的张成知道,这个女孩的出生是上天对自己的赏赐,是上天对整个张家的赏赐,自幼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张凤可以说是得到张家众人的全部娇宠,尤其是张成。张凤从事写作事业,张成把自己经营多年的华北絮宗交给张凤,可以随意动用絮宗的全部资源,张凤经商,张成把可以动荡整个中华经济的飞凌,利普两大龙头企业全权交给张凤打理,张凤从政,张成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政治资源,张凤因而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局级干部,厅级干部,部级干部。当然张凤也没有让张家人失望,更没有让张成失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经商从政无所不精,从小娇宠的性格,反而让张凤更加坚毅,更加果敢。就算是张成张清不敢下的决定,张凤也无所畏惧。一手打造了张家的情报体系,这也是张家长期以来不被其他家族轻视的重要原因。张凤曾担任青少年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的时候,外界舆论普遍认为,张凤会成为第二个刘琴,此时的张凤只有六岁,六岁就成为了部级干部,刘琴六岁的时候只是副厅级,张成六岁的时候其手下的华北絮宗才刚刚起步,张清六岁的时候才刚刚开始崭露头角。 雪晴这个名字的来临实在一九九六年,张成十一岁,张凤五岁,那时候张凤懂事的时间并不长,张成却给了张凤一切可以使用的条件,张成操控絮宗授予了华北絮宗玉笙系领袖的职务,十七天后同级调动省文化厅党组书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正厅级干部。张凤开始展现自己的天赋。 张凤利用自己的天赋开始着手调用絮宗的资源,打造自己的心腹体系和情报体系,当时青少年政坛的情报体系完全称得上是一片空白,就这样张凤凭借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和一股干劲仅用七十七天就成功建立了中情一局,后来六个情报局先后建立,张家的情报体系基本形成雏形,并日益完善。长期以来,六个情报局负责分析张家所遭受的外部威胁,以及各大家族的发展趋势,要事要闻,国内外形式及变化,张家的情报体系也就成为了张家的护身法宝。 就是六个情报局成立以后,张成把华北絮宗座主的位置交到了张凤的手上,并为张凤取名雪晴。当年给张凤取这个名字的时候,还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当时张薇,张衡等人认为雪与晴两个字本来就是相互矛盾的,试想天晴的时候哪儿还有雪。两人却拗不过张成,张成这样解释,雪晴这个字反应的雪的短暂,还有雪的美好。人生亦是如此,人的一生仔细想来无比的短暂,这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人生像雪一样美好。二人虽然不是非常同意张成的意思,可是在这个问题还是无法改变张成的决定。这也就是张成,张清二人叫张凤晴儿的原因。 张成张清等人给了张凤足够高的起点,这个起点不夸张的说是绝大多数人不敢奢望的终点。张成给张凤取雪晴二字,同时也是希望张凤的性格像雪一般高洁。可是毕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凤的性格一直是张成的一个心病。由于从小出生在闪光灯下,加上得到了张家人从来没有的爱戴,所以张凤从小性格骄傲,小凤认定的事情从来不会改变,但是没有定性。张凤一直不希望小凤从政和经商,因为张成觉着从政和经商会影响小女孩骨子里的那份纯真,所以张成把絮宗交给小凤的时候就是希望小凤可以在文坛呆一生。可是事与愿违,小凤并没有在絮宗呆很长时间,就转而从政。张成无法改变小凤的意见,只好尽心尽力的协助。再比如说小凤去江南的那一天,二零零四年的夏季,那时候张家是受到陈家针对最严重的一段时间,张成为了保护小凤把小凤送到了江南,没想到小凤利用孙家和欧阳家,杨家的势力成功转移了陈家的注意,从而张家得到了喘息的时机,张清成功把张家带出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