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摸文学网 - 科幻悬疑 - 穿越之填房日常在线阅读 - 第131节

第131节

    四年的时间,不管是物还是人都变了许多,当年年纪尚小的几个丫鬟们如今也到了婚配的年纪,刘玉真把慧姐儿喊了来,看着家里下人的名册仔细思量。

    “如今我身边的冬葵、冬枣,还有你身边的梅香,康哥儿身边的菊香都到了婚配的年纪,你觉得怎么安排为好?”

    慧姐儿明白母亲是在考她,她仔细想了想道:“冬葵和冬枣两个是母亲您在京城买的丫鬟,梅香和菊香则是从家里带来的。”

    “一般家里都是要配人的,但我们家人少,合适的小厮、家丁就更少了,所以女儿觉得冬葵和冬枣就放出去,让她们家里来领。”

    “她们两个侍候母亲都很尽心,所以那十两的卖身银子也不问她们要了,另赏两匹布做嫁妆。至于梅香和菊香,她们的家人都在老家那头,在京城无依无靠的,若是就这么放了出去便没有了去处……”

    慧姐儿犹豫了一下,“梅香就配给后花园的这个张二,菊香就配给护院的家丁齐山,母亲您觉得如何?”

    刘玉真没有评价,转而问道:“你这样安排,是何缘由?怎么就不是梅香配齐山,菊香配张二呢?”

    慧姐儿解释了缘由,“菊香与齐山是识得的,她是康哥儿的丫鬟,有时候会往外院跑,所以她和齐山认识,我有一回还撞见她托齐山买东西呢,所以便觉得齐山还是与菊香成亲为好。”

    这个倒是刘玉真不知道的,她缓缓点头。其实按照她的想法应该是将梅香配给齐山的,因为齐山是个机灵的,办事也灵活,她原本是计划将来把他给慧姐儿做陪房。

    既然有这个打算,那将慧姐儿的丫鬟许配给他就很合适,将来夫妻两个都可以跟着她走,而且齐山的娘还是厨房的,也很合适给慧姐儿做陪房。

    但如今菊香和齐山……

    她倒是没有觉得两个人认识有什么不妥,经过了与陈世文那一桩子事后,她对此宽容了许多。觉得只要发乎于情止乎于礼也未尝不可,没有必要去棒打鸳鸯。

    “即使如此,那便将他们两个喊来问上一问吧,”刘玉真道:“若他们两个彼此有意也未尝不可,若是无意那也不必强求。”

    于是桂枝便差遣了跑腿的小丫鬟将齐山喊了进来,他一进门便朝着屏风的位置跪下,嘴里喊着给太太请安,给姑娘请安。

    听闻太太有意将菊香许配给他,一点都没有犹豫地磕头谢恩。“多谢太太,多谢姑娘,小的定会好好待菊香的!”

    而被喊来的菊香听到齐山的名字,脸色微红地小声道:“但凭太太和姑娘做主。”

    至于梅香和张二也没有意见,齐齐地叩拜两人,感谢恩典。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刘玉真笑道:“既然如此,那就让桂枝和春杏挑个好日子,给你们张罗婚事吧。”

    “多谢太太——”

    “多谢姑娘——”

    安排了梅香和菊香的婚事,便剩下冬葵和冬枣了,这两个丫鬟都是在京城找人牙子采买的,刘玉真并不知道他们的家在何处,于是便把人喊了来细问。

    “如今你们也到了年岁,该成亲了。”

    这话一说,冬枣和冬葵顿时羞红了脸,胆大些的冬葵抿嘴道:“我不嫁人,一辈子都侍候太太!”

    冬枣看了眼冬葵,也急忙跟着表态道:“我也是!”

    “说什么傻话,”刘玉真摇头,“我可不是那等见不得人好的主子。我想过了,你们两个都是京城这附近的,家里也有人在,我这便还了你们的卖身契,好好的回家嫁人吧。”

    “可还记得你们家里在何处?哪个县哪个村?你们来了这么多年也识得几个字,便写一封信寄回去吧,让你们父母兄弟来领人。”

    “我们主仆一场,再另赏你们一副嫁妆,全了这份情谊。”

    冬枣喜出望外,连忙给刘玉真磕头,“谢谢太太,谢谢太太!”

    冬葵却是愣住了,良久缓慢地低下了头,喃喃道:“谢,谢谢太太……”

    ……

    晚间,刘玉真和陈世文谈起这件事,“……这样家里就安排妥当了,你这头若是定下了外放的地方,我预备着让李三和春杏留在京城看管屋子,还有铺子等等。”

    “钱贵和桂枝则跟着我们赴任,钱贵是你身边得力的,还是带上比较好。”

    “除此之外再带上几个家丁,小丫鬟们,至于厨房这头……”

    刘玉真思索片刻后道:“顾厨娘的女儿嫁给了冯大,如今又生了一个孩子,而冯大要顾着我那庄子也走不开。她们母女分离了大半辈子,这回就不要让她跟着我们走了。”

    “把齐山他娘带上吧。”

    陈世文对这些都是没有意见的,他充分地信任着刘玉真,“这些你做主便是,这回人不必许多到了那头买些熟悉当地的,京城这般的带些贴身侍候的就好。”

    第157章

    自北向南的一列马车上, 中间的那一辆与别的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拉车的马有两匹,整个车厢也比旁的大了许多。

    这里面坐着南下赴任以及返乡的刘玉真一家:陈世文、刘玉真、慧姐儿、康哥儿、瑾哥儿以及瑜哥儿一共六个人。

    以往她们往返京城与南方都是坐船, 又快又好,但这次比较特殊因为靠近京城的这一带由于天气太冷,海面已经冻结成冰,无论是大船还是小船都无法行驶。

    而陈世文要赶在明年衙门开印之前赶到越城上任,也要赶在过年之前回老家探亲,所以他们这一次南下只有马车可以选择。

    好在陈世文如今已是官身,不但远途有驿站可用, 马车的规制还翻倍了。刘玉真便吩咐人将这辆马车好好改造了一番, 不但把以前用过的那些法子都安排上, 还添了几个小玩意儿。

    身着一件薄棉衣的瑾哥儿以手触摸着车厢, 惊奇道:“娘,这车昨天是热的,今天也热!”

    “这是因为里面埋了铜管的缘故, ”刘玉真解释道:“铜管一热连带着车里面便都热了,我们京城的家里不也是如此?好了, 别摸了仔细烫着手, 过来喝口水坐这样的车得常喝水不然会生病的。”

    瑾哥儿也觉得有些渴了,走过来就着刘玉真的手咕噜噜喝了一大口水,“娘, 还要喝!”

    刘玉真于是又给他倒了小半杯,柔声道:“喝完这一杯就够了,待会儿午膳的时候有你喜欢的笋干鸭子汤, 我让人在后头的马车里炖上了, 等车停了就能喝。”

    “爹也喜欢喝!”瑾哥儿看着车厢的另一侧, 高兴地补充道。

    车厢的另外一边, 陈世文正在考较康哥儿,他们两个人的旁边则坐着慧姐儿和聚精会神听得认真的瑜哥儿。

    马车虽然行走在平坦的官道上,车轮也被厚厚的棉布包裹,但依旧免不了颠簸。这样的环境是很不适合看书或者写字的,刘玉真也不支持他们这样做,担心书没读进几本,反而把眼睛给看坏了,得不偿失。

    所以没有书看的陈世文只好考较几个孩子,其中四书五经已经读完,可以下场考童生了的康哥儿便得到了重点照顾。

    陈世文考一句,再根据他的回答仔细地讲解一句,他的学识毕竟比康哥儿的举人夫子强上许多,所以这样讲课的模式也立竿见影,康哥儿有了较大的进步。

    同样读过四书五经的慧姐儿也是若有所思,向陈世文问了几个问题,就连最小的瑜哥儿听着听着也能说上几句了。

    就是瑾哥儿兴趣不大,宁愿去琢磨车厢上镶嵌的铜管也不愿意专心听讲。好在刘玉真并不是那种执着于望子成龙的,见他喜欢景物模型也并不阻止,只要能完成功课便允许他玩。

    待瑾哥儿的茶喝完,陈世文那边也告一段落,他的表情有些欣慰,但还是严肃道:“康哥儿,你到下一个驿站之后,将这《中庸》再通读一遍。”

    “是,孩儿知道了。”康哥儿郑重点头。

    “爹,爹到我了。”瑜哥儿见哥哥回答完了,举起小手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我也会背!”

    陈世文笑道:“好,那爹就考一考你……”

    瑾哥儿见状也凑上前去,“爹,还有我,我也会!”

    在回京路上的一家人其乐融融,马车内时不时有笑声传出。无独有偶,远在清源县的陈家亦是如此,上至陈世文的祖父下到看门的下人,每个人看起来都是开开心心的,嘴笑得合不拢。

    这还得从月初收到的那一封信说起,陈家最有出息的三孙子前些年考中了状元,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今年初来信说升了官,一村人都与有荣焉,走出门去都抬头挺胸的。这还没完,陈家这个月又收到了信,说朝廷每三年会给离家千里之外的官员放探亲假,陈三老爷要回来探亲了!

    说到这陈家,整个县城的人都羡慕得不行。谁能想到他们家出了个文曲星呢,如今已经是给皇帝老爷效命的官老爷了。听说还见过了皇帝老爷,

    不但如此,他们家还建起了大宅子,买了几百亩良田。如今是使奴唤婢,全家都是老爷太太了。

    “老太太,那几处院子都收拾好了!”丫鬟春莲走了进来,高兴地回道。

    陈家老太太张氏闻言抬起头来,追问道:“都收拾好了?一共有三处院子呢,老三和老三媳妇要住一处,两个小的和他们住一块,这样我们也放心,夜里老三媳妇要起夜看看有没有他们安分盖被子也方便。“

    “至于两个大的则要住另外的地方,特别是我的乖孙康哥儿,那些大户人家的孩子大了都要到什么外院住的,可不能和女眷再住一处,不然会影响名声。”张氏乐呵呵地笑着,“他将来可是要学着他老子读书考状元的,轻忽不得。”

    “对了,还有慧姐儿也是个大姑娘了,如今家里屋子大,让她也住一处院子,宽敞!”

    这些话张氏这个月已经说了好几回了,语句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但春莲却没有半点不耐烦,不但没有不耐烦她还和之前几次一样高兴地奉承道:“老太太,都按照您的吩咐弄好了,箱子里的被褥也拿出来晾晒过,一点潮气也没有,三老爷、三太太和几位姑娘少爷们见了都会满意的!您就放宽心吧。”

    张氏听罢满意地笑着,“他们不嫌弃就好咯。”

    “哪里会嫌弃呢,村子里谁不知道三老爷和三太太孝顺得很,”春莲走到张氏的身后,小心地给她捶着肩膀,“每年从京城送来的节礼、寿礼都是一箱箱的,多少府城都买不到的好东西。”

    这倒是。

    张氏正欲说话,门外突然传来了一道喊声,“祖母,我回来了——”

    “哎呦,佑哥儿回来了。”张氏连忙起身,连带着发髻上足金头面下的拇指大珍珠跟着一阵晃动。她紧走了两步迎上了刚进门的佑哥儿,关切地问道:“乖孙啊,今日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饿不饿?累不累?”

    “春莲啊,快去厨房冲碗热糖水来!”

    “祖母,我不渴也不累,”佑哥儿阻止了春莲的动作,左右张望了一会儿后奇怪地问道:“我娘呢?”

    “你娘出门去了,村后头那边的猎户打了些山货,她想着你爱吃,买去了。”张氏在佑哥儿的搀扶下坐回了位置上,“不远,她很快就回来了,回头添几个菇子让钱家的给你炖汤吃。”

    第158章

    说话间, 小张氏提着一只毛色艳丽的山鸡走了进来,“娘, 您看这鸡长得多好,炖出来的汤肯定鲜甜得很,等佑哥儿回来……”

    她边说着边抬头,然后就看到了一旁站着的佑哥儿,顿时惊喜道:“佑哥儿你回来了!今日回来得这么早,冷不冷?饿不饿?”

    “娘刚刚买了一只鸡,补得很, 这就杀了给你炖汤喝。”

    “娘, 我不冷, 也不饿。”佑哥儿把之前回答祖母的话重复了一遍, 又特地解释道:“今日夫子家里头有事,就让我们早些回来了。”

    “对了祖母,”他从怀里掏出一封信, “刚刚门房那边收到了三叔的信,孙儿瞧见便一并带回来了。”

    “真的?!”张氏又站了起来, 激动道:“快, 快读给祖母听听,那信上可有说他们什么时候能到家?”

    “等等,等等, ”没等佑哥儿把信拆开,张氏就又阻止了,她冲着旁边的丫鬟道:“春莲啊, 你和她们几个快去把家里人都喊来, 就说三老爷来信了, 让他们都来听一听!”

    春莲和几个丫鬟领命而去, 很快家中的大小主子们除了已经搬到镇上去了的二房外都来了。陈礼忠和陈世诚的裤脚上还带着泥水,显然是刚刚才从地里回来。

    曾老太爷道:“世文来信了?快,快读一读,信里头怎么说?”

    于是所有人都目光灼灼地看着佑哥儿,如今在陈家,识字的并没有几个。

    陈世诚小时候读过书,但这么些年能记得的也不多,所以没有跟儿子抢这差事。芙姐儿也是如此,她认得的字都是慧姐儿、宇哥儿几个教的,这两年佑哥儿能上学了,偶尔有不会的她也会问一问这个弟弟。

    所以曾老太爷一说读信,众人的目光就都放在佑哥儿身上。

    佑哥儿也不怯场,小心地拆开了信封……

    他的脚瞧不太出毛病之后看起来就和村子里其他小孩子没什么差别了,所以到了读书的年纪也被陈家人送去了村塾,跟着一个这两年刚搬来的老童生读书。

    如今《千字文》、《百家姓》和《论语》都已经读完了,看一封简单的信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他展开信,开口读了起来:“儿世文跪请祖父、爹、娘万福金安。”

    “哎这句我知道,”张氏高兴道:“‘万福金安’,老三这是给我们请安,问我们身子骨可还康健呢!还跪着,哎呀不用跪不用跪,赶紧起来,佑哥儿你跟他说我们好着呢,他爹一顿能吃三碗饭!”

    “你这婆娘不要插嘴,”陈礼忠正凝神听着呢,被张氏这么一打岔佑哥儿顿时读不下去了,于是他不太高兴道:“你先让佑哥儿读完,多少话等读完了再说!”